|
联系信息
地址:安徽合肥清溪路国轩苑1幢705室
联系人:石兰
电话:18715604717
邮编:230061
传真:0551-2151271
邮箱:[email protected]
|
|
|
—— 创作日记
1997年10月,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题为“秋日思绪”的工笔画展。展出的作品是近两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期间创作的。其中《生命之源》、《金秋》,与同学合作的《沧桑祭》、《花墙》等作品先后入选全国大展,编入国家级的大型画册。《沧桑祭》已为博物馆收藏。同时展出的“荷花系列”、“白孔雀系列”在艺术品味及表现手法上也得到美院老师和美术界前辈的首肯。
回顾近两年的艺术经历,由衷感谢老师的教诲、同学的帮助。尤其是郭怡孮、田黎明、胡明哲、何家英老师的创作思想、绘画作品,给了我巨大的影响,大大拓宽了艺术视野,启迪了自己的创作思考,使我在艺术上产生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感觉。 中国画千百年来逐步发展到今天已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程式, 山水画最能体现中国人皈依自然、天人合一、大道如水的哲学思想,以花鸟为主题的作品似乎境界和内涵都弱了些。今天这个时代与中国历史几千年演变发展的秩序、速度已大不相同了。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人价值观念、情感意识都发生了飞跃性的巨大变化,时代性、世界性纵横展开,艺术势必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、理论、技法。郭怡孮先生提出的“大花鸟精神”无疑为中国花鸟画创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创作思路,开拓了一个面对时代、走向世界的艺术发展新境界。立于这个认识角度,把握住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内在精神,花鸟画的创作方向便很明确了,展示的境界应更博大,更丰富。
我的作品《生命之源》、《春潮》、《金秋》等在创作过程中无一不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、启迪。
《生命之源》的创作初衷始于1994年,我第一次去西双版纳,为原始森林中热带植物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而震撼。那些砍了又发,烧了又生,生生不息,不可阻挡的气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1996年在北京植物园写生时,一片龟背竹吸引了我的视线,它单纯厚实的叶杆、粗壮强悍的根节、神奇灿烂的果实,骤然唤起我在云南的感受,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。有了生活的感受,在“大花鸟精神”的启迪下,我一口气完成了《生命之源》的创作。
《春潮》在表现手法上汲取了胡明哲老帅的绘画经验,致力于矿物颜料的使用和新技法的探索。在画面色彩处理上为了达到充分表现夜色的神秘苍茫,使用矿物颜料中的彩色云母,泼染出流动变幻的背景,让自然流动的肌理产生丰富变化,如夜色朦胧,也如春水荡漾。
绘画是将心灵感受物化为视觉形象的艺术。一个画家有强烈的生活感受,深厚的造型功力,还要有不断更新的绘画观念和创作思想。如何使作品真实自如地表现生活,表达心灵;如何使作品既浸透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,又具备时代语言,将是自己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。
|
|
|